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添加李老师微信:dqmstce 回复“005”获取电子档)
↓↓↓九年级上册语文字词积累汇总↓↓↓
12、湖心亭看雪
一、文学常识
l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二、字词积累
【读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拏(ráo)一小舟
【一词多义】
一:
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
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是:
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白:
①上下一白:白色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通假字】
余拏一小舟 拏,通“桡”,撑船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字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名字作动词,客居)
3、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 (省略主语,应为:两人见余大喜曰)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三、常见重点问题解答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的作用?)
答: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澜,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已难逢的惆怅,真实地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痴”情人不只“我”一个,巧妙的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4、结尾的“痴”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答:“痴”的含义应是“痴迷”“着迷”,为西湖的雪景而迷,为故国的山河而迷,也为知音难觅而迷。作用是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5、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这里并不矛盾这样写突出自已与舟子的志趣不同,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8、“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9、“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0、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1、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理解性填空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一、文学常识
l 李白简介:略
二、字词积累
1.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2.直:通“值”,价值。
3.箸:筷子。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单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行激励获劝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本诗借用典故表达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路艰难,始终具体体现“行路难”的诗句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这首诗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的千古名句是哪两句?请赏析这两句。
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文学常识
l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相交甚厚,世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他的诗大都自然流畅,简练隽永。
二、字词积累
1、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赠:送给(我)。
4、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谪
5、怀旧:怀念故友。
6、侧畔:旁边。
7、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8、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三、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首联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之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流露内心愤懑不平。
2、颔联用两个典故写归来后的感触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所用的典故是:闻笛赋、烂柯人。
3、摆脱现实,展望未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交代了贬谪地方之凄凉,被贬时间之漫长。表露出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以及痛苦而又孤寂的心情。
5、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死去的友人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
6、怎么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答: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景色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
一、文学常识
l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颇深。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二、字词积累
1、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2、不胜: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玩弄,欣赏。
4、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5、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6、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7、何事:为什么。
8、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月亮。
三、常见难点问题简答
1、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的句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词的下阙中含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各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4、作者为什么吧上天说成“归去”?
答: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5、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
答:人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如以来就很难周全。词句表达了作者的阔达胸襟,又富有哲理意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规律。
21、智取生辰纲
一、文学常识
l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是以宋江领导的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l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二、字词积累
朴刀( pō dāo ) 嗔( chēn) 干系( gān xì )
这厮sī 恁地( nèn dì ) 怨怅( yuàn chàng )
省得( shěng de ) 聒噪( guō zào ) 着意( zhuó yì )
三阮 ruǎn 逞辩( chěng biàn ) 颠倒( diān dǎo )
行货( háng huò ) 窥望( kuī wàng ) 尴尬( gān gà )
勾当( gòu dàng ) 晁盖cháo 趱行( zǎn xíng )
虞侯 (yú hóu ) 嗔怒( chēn nù ) 舀酒 yǎo
诺诺连声( nuò nuò lián shēng ) 剜口割舌( wān kǒu gē shé )
面面相觑( miàn miàn xiāng qù )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绝不改变。
三、重点问题简答
1、“生辰纲”是什么?谁从谁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答:生辰纲是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是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从杨志手里取走的。用智取的方式。
2、本文环境描写地方很多,请简述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可以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
22、范进中举
一、文学常识
l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l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2.。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代表作《儒林外史》
二、字词积累
作揖( zuò yī ) 带挈( dài qiè ) 相公( xiàng gong )
行事( xíng shì ) 见教( jiàn jiào ) 醺醺( xūn xūn )
腆tiǎn 啐( cuì ) 盘缠( pán chan )
嗑( kè ) ( kē ) 报帖( bào tiě ) 讳( huì)
拙病( zhuō bìng ) 心窍( xīn qiào ) 星宿( xīng xiù )
绾wǎn 桑梓( sāng zǐ ) 侥幸( jiǎo xìng )
细丝锭子 (dìng) 攥 zuàn 长亲( zhǎng qīn )
商酌( shāng zhuó ) 不省人事( bù xǐng rén shì )
夹七夹八:形容说话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三、重点知识简答
1、本文主旨: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粉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2、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讽刺?
答:运用对比手法。从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和乡邻们对范进和范进家的态度对比,来进行讽刺。还运用了夸张手法。从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到发疯后挨了一巴掌后清醒过来的情节来进行讽刺。
23、三顾茅庐
一、文学常识
l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吴、魏、蜀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计划,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l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演义》)。
二、字词积累
拜谒( bài yè ) 失礼( shī lǐ ) 傲慢( ào màn )
纶巾( guān jīn ) 鹤氅( hè chǎng ) 胄zhòu
疏懒( shū lǎn ) 愧赧( kuì nǎn ) 鄙贱( bǐ jiàn )
沔(miǎn) 吴会(wú huì) 殆dài
刘璋( zhāng) 存恤( cún xù ) 经世奇才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 ) 如雷贯耳( rú léi guàn ěr )
箪食壶浆( dān shí hú jiāng ) 顿开茅塞( dùn kāi máo sè )
倾颓( qīng tuí )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顿开茅塞:比喻立刻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箪食壶浆: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受欢迎的情形。
三、重点问题简单
1、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答: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2、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答: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3、“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24、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文学常识
l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儿女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l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 。生前小说并没有完稿,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
二、字词积累
潇湘( xiāo xiāng ) 蓼溆( liǎo xù ) 一径 (jìng)
银箸(zhù ) 捶打( chuí dǎ ) 嘱咐( zhǔ fù )
调停( tiáo tíng ) 麈尾( zhǔ wěi ) 四楞( sì léng )
强的过( jiàng ) 发怔( fā zhèng ) 岔气( chà qì )
砒霜( pī shuāng ) 促狭(xiá)鬼儿 筵席( yán xí )
蔑片(miè ) 撮弄( cuō nòng ) 秋爽斋( zhāi )
捏丝戗金( qiàng )
三、重点知识简答
1、本文主旨:本文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被鸳鸯和凤姐取笑一事,体现了刘姥姥率直、风趣、热情、淳朴的乡下人本色和非比寻常的亲和力。同时,也通过刘姥姥的活动,突出了贾府的极度奢华。
2、归纳本课突出的艺术特色
答:抓住细节,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刘姥姥可谓性格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作者善于把握细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来展现人物特点。如,贾母让她吃饭,她却不怕丢人,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明她快言快语,开朗的性格。
生动的场面描写,作者描写众人各具情态的笑,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如至高无上的贾母,机关算尽的凤姐儿,快人快语的史湘云等。围绕着刘姥姥,作者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众人各不相同的笑态,使人物特点清晰可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