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1)词义扩大: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即词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扩充或重新获得新的意义和用法。
1) 范围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
病(古:长江;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兵(古:士兵、兵器;今:军队—战争)
2) 义项增多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好(古:女子貌美;今:美好的感受)
(2)词义缩小: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1)范围缩小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金就砺则利(古:泛指一切金属;今:专指黄金)
瓦(古:泛指一切陶制品;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2)义项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3)义项转移
(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4)感情色彩变化
(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乙项事物上去了)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得力帮手;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
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
《烛之武退秦师》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荆轲刺秦王》
1.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泛指金属货币
今义:特指黄金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到
3.今有一言,可以接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处境艰难,不得志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6.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这种想法
今义:有“故意”之意。
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裸露出一条肩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9.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0.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11.持千金之资币
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
12.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13.左右乃曰
古义:左右大臣。
今义:①表两种方向;②表大体范围;③控制。
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掷击
今义:拿着
《鸿门宴》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①指结婚的事;②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程度副词,十分,极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
《氓》
1.子无良媒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一般指儿子
2.至于顿丘
古义:到达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提另一件事
3.以我贿迁
古义:财务
今义:贿赂
4.躬自悼矣
古义:悲伤
今义:哀悼,追悼死者
5.总角之宴
古义:快乐
今义:多指酒席
6.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指年龄
7.静言思之;言既遂矣
古义:助词无义
今义:说的话,言论等等
8.女也不爽
古义:过错
今义:高兴愉快
《孔雀东南飞》
1.便可白公姥
古义:告诉
今义:颜色
2.共事二三年
古义:夫妇在一起
今义:一起工作
3.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
4.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被束缚
5.槌床便大怒
古义:坐具
今义:床铺,睡觉所用
6.再拜还入庭
古义:两次
今义:又
7.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苦头中有所得
8.妾不堪驱使
古义:使唤
今义:使、让
9.却与小姑别
古义:退下来
今义:转折
10.始适还家门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适合适应
11.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
今义:惩罚
12.渠会永无他
古义:他
今义:水沟
13.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
今义:方便
14.勿复重纷纭
古义:麻烦
今义:多、杂
15.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贬义,奉承
16.汝是大家子
古义:大户人家
今义:众人
17.奄奄黄昏后
古义:暗沉沉的样子
今义:气息微弱的样子
18.多谢后世人
古义:多多告诉
今义:非常感谢
19.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的总称
古今异义词的解题办法
1.语言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解析
“文”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四种用法,“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文”也应是动词,装饰花纹。所以B项不正确。
2.带入分析法
在判断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时,考生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双音节词中的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词句之中看是否符合语境语意要求。
2016高考真题.上海卷
(原文节选)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力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翻译“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
解析
“知道”今义明白,了解。用在这里,明显不够通畅,所以可以推知是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懂得”“道义精妙”
(译文)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3.课文迁移法
利用课文中实词含义进行知识迁移,快速推断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2015高考真题.新课标I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解析: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国:指中原,因此,可以推知,本例为“中原”。
(译文)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